新闻详情
淮安层流手术室净化等级划分各项指标计算方式
来源:手术室净化工程 作者:手术室净化公司 发布:2020-3-12 点击:1814
层流手术室净化等级划分及各项指标计算方式,我国国家标准《医院洁净手术部建设标准》已从2000 年10 月1 日起施行。《标准》对洁净用房分为4 级。其中对洁净层流手术室是按手术台区和周边区的细菌浓度和空气洁净度来分级的, 这在国际上还是第一次。《标准》第29 条规定“ Ⅰ 、Ⅱ 、Ⅲ级洁净层流手术室应采用局部集中送风方式, 集中布置的送风口面积即手术区的大小应和层流手术室等级相适应,Ⅰ 级时的不小于6 .2 m2(其中头部专用的不小于1 .4 m2),Ⅱ级不小于4 .6 m2 , Ⅲ级不小于3 .6m2” 。
这样规定, 完全不同于比较流行的工业洁净室做法(如日本):全室单向流或者乱流方式。这样规定, 其指导思想是应用主流区理论, 保护关键区域, 达到既提高洁净效果又更经济的目的。保护关键部位和局部净化是借鉴德国的做法。德国在医院层流手术室推行的不是全室净化和均匀送风, 而是着眼于将关键区域(手术台和器械桌)的浮游菌浓度控制在限定的范围之内。着眼于提供一个工作区的合格的背景环境。
德国医院洁净层流手术室的这一技术路线和柏林工业大学艾斯东(Esdorn)教授1977 年提出的污染度Us 和相对污染度Ex 两个概念[1] (定义参见文献[2] )密不可分。
德国标准DIN 1946 第4 部分“医院通风空调”采用了上述概念, 并规定所谓一般无菌层流手术室允许Us =1 , 所谓高度无菌层流手术室允许Us =2/3 。
污染度概念的提出对于德国称之为无菌层流手术室的洁净层流手术室以不同于当时工业洁净室一般做法的模式发展, 起到了促进作用。它的主要优点是:
①以细菌浓度作为判断依据, 适合医务人员习惯。
② 给出了达到所谓一般无菌要求的基本条件———20h-1洁净空气量的换气次数, 认为这样的换气量就可以满足所谓一般无菌层流手术室的卫生要求,这就是说, 洁净层流手术室必须送洁净风, 换气量至少相当于20h-1 。
③给出了工作区是关键区域的概念, 提出了将20h-1换气量集中在工作区上方送出的主张,使手术区达到的细菌浓度仅为室内平均浓度的一半, 即污染度降到0 .5 。这就是集中布置过滤器和常规分散布置过滤器的区别。
④没有停留在概念上, 而是把概念和实施的装置结合起来, 开发了层流手术室送风吊顶单元, 并将此项开发成果转让给伟医士(Weiss)公司, 这也就
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欧洲许多洁净层流手术室送风吊顶单元(包括德国T rox Technik , Nickel 和瑞士Luwa等公司)的基型。
但是, 污染度概念表现的不足在于:
① 没有给洁净层流手术室定下细菌浓度绝对量的标准, 这在DIN 1946 第4 部分中也没有反映。虽然2400m3/h 基本风量是经过测定等给出的, 但没有给出这一风量所能达到的细菌浓度标准, 也没给出有关的条件(如面积、人数)。这样相对量之间的比较就意义不大, 可操作性不强, 而且显得2 400m3/h(或20 h-1换气)的认定有随意性。
② 艾斯东污染度的概念, 实质上是追求一种最小风量的思路, 他的方案只适用于所谓一般无菌的层流手术室, 这显然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而且同在欧洲的英国、瑞士等国标准中的送风量就比德国大得多。这一点也被曾在伟医士公司工作的许密特(Schmidt)教授指出, 认为上述最小风量思路并非正确, 增加的一些投资与其所产生的避免感染、保证手术成功的效益及减少可能引起法律诉讼的损失相比, 是很微小的, 他则提出了所谓高度无菌层流手术室风量必须大于7 500 m3/h 。
③ 不论是艾斯东教授得出的Us =0 .5 的结果, 还是许密特教授由大量测定归纳出的送风面积和保护区面积的结果(见文献[2] 表1), 都没有达到理论预测的程度, 没有提供一种基本可行的理论计算方法, 这也就降低了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手术室净化气流的方向可分为垂直层流式与水平层流式两种。垂直层流式高效过滤器装在手术病人脚部一侧的墙面,气流水平吹送,回风口设在相对一侧近墙面的天花板上。一般多采用垂直层流式效果较好。
上一个新闻:手术室净化工程最常用的净化方法是哪些
下一个新闻:手术室净化设备如何进行保养